2009-12-12 10:33
lacy
錢是我們奮鬥的動力
郁達夫說:「袋裏無錢,心頭多恨」(《零餘者》)郁達夫當然知道沒錢的滋味。據說他在大學任教時,表面月薪有一百一十七元,實際上他只有三十元進袋。他的恨,理應可以再多四倍。也許是這個緣故,翻查他的教學紀錄,他在不同大學任職的年期都是在一年之內,最短一次就只有四個月。
去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(University of Minnesota)心理學家Kathleen D.Vohs在一連串實驗中證明,如果受試者在測試中不斷被研究人員以金錢提醒,那麼受試者在面對艱巨的任務時,會明顯地表現出更大的堅持和努力,而成績也會比其他沒有受到金錢提示的受試者出色。不但如此,這些受試者更樂於自己解決問題,甚少會向其他人求助。Vohs認為,金錢不但為我們提供生存和娛樂的必需物質,同時也是一種獎賞,而受到獎賞的歡愉是提升個人能力的重要因素。
正如門睿主編的《萬事由來》中提到,在隋朝,本被貶官的鄭譯被隋文帝恢復他沛國公的爵位,更命內史為他寫一篇詔書。當時的丞相高熲跟鄭譯開玩笑地道:「筆乾了,寫不得。」鄭譯笑着回答:「不得一錢,何以潤筆?」文人講風骨,不過付出了腦力,錢照收也是必須的。連毛筆都要靠錢去潤一潤,後世就把「潤筆」說成作家的稿費。
不過收取稿費的歷史,最早在晉朝已經出現。到了漢武帝的時候,陳皇后不甘被皇帝冷落,便以黃金百斤聘請司馬相如為她寫了一篇「今夜你會不會來,你的愛還在不在」式訴衷情的《長門賦》,希望打動皇帝。據說韓愈寫祭文的酬金也相當高,一千字可收取五百疋絹,相等於現在的三十萬元人民幣,羨煞多少窮酸文人。
作家日夜嘔心瀝血,最滋陰健體的補品,名為稿費。亦舒說,人必須要對酬勞感到滿意,否則心懷怨懟,便不能好好工作。所以在她的寫作生涯中,大事就是加稿費(王朝夕《有亦舒的日子》)。她直言令她最生氣的人就是不肯加稿費的老闆,令她最愉快的人就是肯加稿費的老闆(亦舒散文《遊戲》)。如果加稿費沒份兒,反倒減了,一灘灘心血大割價,肯定慘過賤賣Chanel袋給米蘭站。